好年生活, 時尚藝術, 策展好選, 設計視覺

【設計x展覽】創.世紀:藝術之前人人平等

台北數位藝術節

 

 

 台北數位藝術節 「創.世紀」:藝術之前人人平等

這會是一個很不藝術的展覽!
藝術始終無法、也不需要被完整定義,而是在每個時代自然生長成相對應的樣貌。
因此,「創.世紀」想要的,是尋找創作的當代意義,並試圖勾勒出一個逐漸成形的輪廓。
如此,便牽引著我們迎向一個問題: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?

 

數位時代 Create = make?

當數位製造與自造文化在各個生活層面激起漣漪之時,藝術的創作基底也產生大小不一的波瀾,甚至衍化出全新的創作/製造經驗。回歸到人(Human)、空間(Space )、活動(Activity )的核心討論時,「分享」、「學習」、「共創」的價值便逐漸行成信仰基底,經由開放原始碼(Open Source) 的操作模式,達到從共有到共創的過程。

德國戰後重要的前衛藝術家波依斯(Joseph Beuys, 1921-1986)的所提出的擴張藝術理論,不斷強調人人都是藝術家的「社會雕塑」形式,《波依斯傳》 中提及:「每個人都是藝術家,這個公式上面引起過不少爭議,也常被誤解,它談的是社會這個軀體的改造,不只每個人能夠,還必須參與他,如此才能促成快速的轉型。」

個體成為獨立創作力的載體,進而對社會進行整體性的雕塑,在此前提下,通力合作便成為社會雕塑的必要條件 。「創.世紀」從共創的軸心出發,延伸至多元議題,如個體創作者的身分疆界、觀者與作品的共構關係,同時打破既有社群,攪拌調味成更多可能,進階說明文化智慧資產共有、反對一切形式壟斷,以及新社群匯聚的核心價值。

人人都是藝術家。更重要的是,在藝術之前,人人平等。

 

個體:代碼化人生

虛擬世界中無限交織的關係網,在倍速成長的社群平台和資源分享網站之中,顯得更加錯綜複雜。個體的身分(identity)幻化成代碼後,以多元且游移的姿態保有創作的能量。

身分(大多數是職業)在英文系統中,多以字尾加上er或ist來區分,如singer、dancer、 maker,或是scientist和artist,而這些代表專業技能的種種標籤,卻逐漸被撕毀,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完整指向一個人,「代碼」在現今甚至比任何的角色定位,還能夠詮釋某特定個體所整合匯聚的意識。從原本單純的「身分模糊化」 ,到現在可以容易穿梭、跨越至不同角色,來自於數位時代軟硬體的交互應用,在在加速從共有,到共創,再到共享的循環過程。於是,我們創作同時也被創作,我們提供經驗同時也被提供經驗。尤為甚者,我們使用數據同時也被數據使用。

而這種慣性翻越轉換的當代定位,弱化傳統觀念中藝術家的身分獨特性,也顛覆了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辯證,開放原始碼是否成為善惡雙面刃,一面隱喻只要擁有數位機具便可不斷複製貼上的可取代性,一面彰顯透過網絡串聯、進行異地且快速討論改良的可能性,像是個可以堆疊來自不同大腦智慧與經驗的系統,降低技術門檻的同時,融入更多身分/職業的可能性,讓入門更簡單,讓精進更精進。

 

個體與社群:全球化的在地化

去個人標籤化的同時,「風格」這種用來描述作品的依歸,也逐漸褪色形成均質化的測量。這非為風格不再存在,而是不再藉由單一藝術家或團隊來詮釋、創造、完成、展出一件作品的既有模式,而是透過同類型的數值、軟體、機具,形成眾人間相同水平的創作知識,形成人人可進行社會雕塑的契機。

數位或許可以擁有統一的語言和數值,卻無法統一歷史、文化、原生環境。因此,共創的數位過程中,便絕非純然的複製與貼上。每片土地所承載的時代氛圍,滲透數位製造中那快速串聯的地球村系統,反而更加突顯出在地樣貌的發展氣味。也就是說,創作可能有源自於同類的種子,但卻成長為相異的植栽,而生長過程中眾多參與的創作者們,都有能力來影響或引導它未來的發展,輔以社群間的交互影響作用與有機的自然孕成,才逐漸在全球化的架構下,深化在地化的根基。

 

回歸社會的藝術

比起純然的視覺感受,當代藝術更著重在概念的傳達、議題的討論,以及生活社會、政治的多層面介入 。的確,我們常以「這件作品在討論什麼」作為一種傳達的方式,然傳統創作模式的作品到底是在跟「誰」進行討論?而這些看似無法建構實質討論的討論,何以一直在愈來愈小的圈圈中討論下去?都是本展欲挑戰的範疇。

「創.世紀」以一種更加開拓的精神性和哲學性,重新思考創作的意涵,然後試圖打破人與作品之間的平時時空,讓「討論」這件事以任何媒介有效地發生,如日本知名資深策展人南條先生所言:「藝術引進社會,意味著社會包容更廣義、更豐富的價值觀。 」

撇開象牙塔頂端的菁英思維時,也間接破壞藝術原有的神聖性。但正是因為在藝術面前人人平等,才更突顯藝術創作中的不可取代性。回到「創.世紀」一展,展品的本身僅是載具,需要透過觀者的親自參與,才能強化作品的「共創」內涵精神,回應創作的本質。

所以先不討論了,動手吧!

 

 

螢幕快照 2015-11-14 下午5.57.00

螢幕快照 2015-11-14 下午5.56.22

螢幕快照 2015-11-14 下午5.55.31

螢幕快照 2015-11-14 下午5.55.07

螢幕快照 2015-11-14 下午5.54.35

螢幕快照 2015-11-14 下午5.54.15

 

 

 

 

(Jack Liao2016.11.25審編。資料 / 照片來源:台北數位藝術節。網頁資料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請勿抄襲;歡迎分享轉載文章,並附上出處與網址。內容如有指正,敬請來信告知,我們將不勝感激,E-mail: service@tiandiren.tw)

 

>>>延伸閱讀:【文學x活動】第18屆臺北文學獎
>>>延伸閱讀:【教育x設計】 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
>>>延伸閱讀:【藝術x攝影】風格的轉變,會說話的照片
>>>更多【好年生活】報導

 

推薦課程

%e8%8b%b1%e6%96%87%e5%95%86%e5%8b%99_%e5%85%a7%e9%a0%81

你有與國外品牌、客戶、專業人士、外籍同事接觸的經驗嗎?不可諱言,國際企業通常以一個人的社交能力來衡量是否能作為合作對象,當然,薪水與職場價值也與社交能力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。但是,你可曾因為不知道怎麼國際場合開啟一個合適話題,而感到坐立難安?又或者無法運用社交能力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,備感挫折?又或者在寒暄中,卻總只說得出「 Nice to meet you.」、「 See you next time.」然後對話就這樣畫下句點,成為自己都感到尷尬的句點王。更甚者,你患有國際社交恐懼症嗎?

所謂事業開發,指的是 Business Development,簡稱BD。近年國內外優秀廠商在求才上都有BD職務需求,為了能讓企業開發新的目標市場及建立更具有價值的商業模式機制,在廣大的國際市場裡,能擁有創造、整合其他業務、行銷、產品、服務等相關能力成為廠商企業優先挑選的指標之一。為各位參加的朋友培養國際級職場技能,增加市場洞察力,協助開創新事業!

BD內頁

 何謂事業開發(Business Development)?為何國內外頂尖公司都會優先錄取BD人才? 若想要瞭解事業開發(BD)職務角色要怎麼做?BD關鍵成功因素?又如何學會頂尖外商國際業務開發能力?國外市場多走向跨產業、跨國際文化、跨世代的訓練方式,在不同程度上強調教練手法,以強化高階團隊的身心靈強度,甚而以非結構式的商業設計思考訓練模型,來引導團隊找出自己的優勢,發展出下一波未來的商業競爭優勢。


天地人學堂為跨界薈萃學習平台,致力於傳遞台灣跨界知識與產業價值,提供各領域專業系列課程及工作坊,包含「商業經營」、「理財投資」、「數位行銷」、「程式應用」、「創作廚房」共五類,多方位提升職場工作者學習機會,增加不被取代的競爭力、生命感受力。快來看看有哪些精彩課程!

[cro_quarters_firstquarter]

_平蝬_嚗踵帖[cro_quarters_secondquarter]

_訾_銵嚗踵帖[cro_quarters_thirdquarter]

_萎_撱嚗踵帖
[cro_quarters_fourthquarter]

閮剛___嚗踵帖[cro_layoutend]

[cro_quarters_firstquarter]

程式應用[cro_quarters_secondquarter]

理財投資[cro_quarters_thirdquarter]

講座沙龍[cro_quarters_fourthquarter]

瀏覽所有_橫[cro_layoutend]